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区,“隔离”与“未知”如影随形,勾勒出孩子们艰难的抗病历程。移植仓与病房,是孩子们为延续生命而暂时栖身的受限空间,亲属陪护受限,与外界接触也诸多禁忌。
而“未知”风险更是伴随每一个细微环节,稍有不慎,便可能将孩子推向ICU的生死边缘。即便成功移植,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排异反应,“移植有价,排异无价”的感慨,在病患家属间悄然流传,道尽了其中的艰辛与无奈。
这段充满挑战与失控的医疗之旅,如同暴风雨般冲击着孩子们的心灵,有的会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,焦虑与抑郁的情绪也如乌云般笼罩。
一些孩子甚至出现抗拒治疗和行为退化,原本已掌握的生活技能都需父母像照顾小宝宝一样悉心照料,心力交瘁的父母也在压力下苦苦支撑。对于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孩子,生病带来的身心痛苦、容貌改变,以及学习社交的中断与隔离,无疑对他们心理和行为能力造成冲击,让他们在黑暗中迷茫徘徊。
住院期间孩子们每天在层流床上度过
“生活犹如天平,孩子们在病房里的负面体验如同一端沉重的砝码,如果重量过度,天平便会失衡,我们所能做的,便是在天平的另一端,增添积极的砝码,让生活重归平衡。对于孩子和家属们而言,也能助力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。”
自碧心公益“病房中的音乐治疗”项目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区落地开展,音乐治疗师李茜为孩子服务已近两年,她深刻地感悟着工作的动力:“天平理念,也是我在病房为孩子们开展音乐治疗时始终秉持的理念,帮助他们寻找或重新连接、加强自我,生活,家庭中原有的积极资源,让希望在音乐中绽放。”
一个普通的周二上午,在密闭的病区里,医护人员忙碌地走来走去,户外的阳光无法照进这片区域。
音乐治疗师李茜背着吉他、带着谱架准备开始工作,她与患儿轩轩的爸爸交流,了解孩子近日的状况后,轻声地走进病房。5岁的轩轩半靠在被子上,抱着奶瓶静静等待,移植后出仓的他,情况正逐渐好转,那小小的身躯里,蕴含着对生活的渴望。
这是轩轩与李茜的第二次相遇,上一周的音乐时光,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。轩轩腼腆地笑着,声音虽小,却充满了对音乐的期待。李茜温柔地与他问好,询问他是否愿意一起玩音乐。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她轻轻拨动琴弦,领唱《问好歌》,帮助轩轩熟悉歌词和旋律:
“大家好,大家好,我是茜茜姐姐……”当轮到轩轩时,他完整地唱出歌曲,并与爸爸轻轻击拳(治疗师鼓励每位参与者用一个创意的动作与他人进行肢体问好)。爸爸也跟随旋律加入其中,围在病床边,病房里的氛围平静而温馨,被围住的轩轩脸上的笑容让这一切显得愈发珍贵。
这时,轩轩妈妈从家里打来视频电话,妈妈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而无法在院陪护轩轩,但5岁的轩轩内心对妈妈的想念从未减少,因为特殊的病程,天然的母子连接只能被硬生生地切断。
治疗师在治疗前了解过轩轩的家庭情况,此时在妈妈来电话时,治疗师评估现场环境和操作的可能性,最终邀请电话那头的妈妈也加入进来。妈妈特别高兴,立刻就同意了。轩轩和爸爸也显得特别兴奋,在音乐的陪伴下这会是一场怎样的连接呢?
“活泼”的妈妈有很多好点子,在问好时,妈妈提出用“手指舞”与大家打招呼,现场的大家也通过各种各样搞怪的手指舞而笑成一团。在歌曲创编时,妈妈也总能创造出好玩的歌词,而妈妈说完,轩轩和爸爸也总是开心地大笑,并且也能跟随妈妈,编出更加创意生动的歌词。
妈妈是家庭里重要的“资源”,这个珍贵的资源以特殊的方式,借助着音乐,把力量传递给了轩轩和爸爸。
随后,李茜询问爸爸是否愿意也加入歌唱,爸爸欣然同意,笑着问轩轩:“平时有没有听过爸爸唱歌呀?”轩轩的笑得更灿烂了,他希望爸爸一起唱刘德华的《笨小孩》:
“哎哟向着天空拜一拜呀,别想不开,老天自有安排,老天爱笨小孩……”
歌声在病房中回荡,轩轩和爸爸将情感融入到歌曲里。轩轩爸爸曾对李茜说,上周虽然只体验了一次的音乐活动,但让他在漫长的住院生活中感受到了难得的放松时刻,也让他与儿子有了很多交流的话题,连接也更加紧密。
曲毕,李茜回顾歌词,轻声询问轩轩:“你觉得谁是歌曲里的那个往胸口拍一拍,勇敢站起来的笨小孩呀?”
虽然年纪尚小,但轩轩马上看向爸爸,用手指指爸爸,爸爸也看着轩轩,这也许是孩子回馈给父母的最好的表彰吧。然后治疗师又问,这个笨小孩看上去真的很勇敢,除了爸爸,在场还有谁是呢?
轩轩沉思了许久,小声地回应:“是大家。” 是的,在这个危难不易的时光里,每个坚持的人,都是那个勇敢不放弃的笨小孩。这一刻,天平的积极部分又悄悄的加重了几分。
轩轩与爸爸击掌
每次针对不同的孩子,音乐治疗师李茜都会精心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。开展工作前,她会与医护团队深入交流,了解孩子的近期病情,病程和工作的注意事项;向父母知晓孩子的成长经历、病程发展和性格喜好;更会与孩子建立平等、尊重的关系,遵循他们的意愿设计音乐治疗活动。
虽然移植仓病区是一个充满限制的特殊病区,但音乐治疗的世界里,却有无穷尽的方法可以和这里的孩子们开展工作,音乐聆听、歌曲讨论、歌词改编、音乐创作、音乐想象、即兴演奏都是李茜在这个病区常用的临床干预方式。
同时孩子在进行侵入式检查操作时,音乐治疗也可以帮助分散注意力,她会通过演唱演奏孩子喜欢的歌曲,尝试用可以移动的手/脚演奏乐器来音乐陪伴孩子,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、换进紧张焦虑,放松肌肉,更平稳地度过恐惧紧张的时刻。
李茜用音乐陪伴进行PICC置管手术的孩子
“小战士”的改变:
治疗师搭建信任与沟通的纽带
在李茜的工作经历中,12岁的男孩骏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那是她来到移植区接触的第一个个案。
骏骏原本是个勇敢的“小战士”,面对漫长的病程、移植和复杂的排异反应,他对骨穿腰穿、PICC置管等治疗从不畏惧。然而,反复的治疗让家庭重担不断增加,支持他治疗的只有妈妈。他感受到自己的病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,反对治疗的声音也传入他的耳中。
那段时间,他仿佛变了一个人,对侵入性治疗极度抗拒,不愿配合。抽血时,甚至需要五六个人来压着他。护士将骏骏转介给李茜时,她才逐渐了解到这个顽强少年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……
骏骏很喜欢音乐,在病房听音乐是他保持的习惯。这个爱好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,让李茜初步与他建立了关系。骏骏愿意与李茜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游戏,在游戏中,他常常扮演团长或领导者的角色,这些角色正如他很喜欢的“军人”这个角色——保护大家领导大家,这也是他从小的梦想之一。
而这也是骏骏的性格特质,生病前他一直是班级里的班长,总是带领表率作用,在家里,他也是最大的哥哥,爸妈忙的时候,也总是他带着两个弟弟。在音乐想象治疗中,李茜引导骏骏更多的与自己性格中这些积极的特质连接,通过绘画和音乐去更多体验,加强,连接。他在纸上画下了一面国旗,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人的背影,这是面对无限困难仍然勇往直前的军人,也是骏骏。
随着治疗的持续和深入,治疗师李茜持续引导他链接内在的积极资源,更多过往的积极生活会回忆也浮现出来,骏骏回想起在与小伙伴相处中,在学校,包括现在在游戏里,自己一直是领导者的角色。
他告诉李茜,自己并不是不想治疗,而是在长期治疗中一直充当“追随者”的角色,此刻他渴望成为“领导者”,想知道治疗的下一步方向,想拥有更多对身体,对自己病情的掌控感。
如何更好的应用骏骏身上的积极力量,帮助他更好的进行治疗,李茜与骏骏做了一些探讨。在一次医生查房时,医生在一旁认真聆听了骏骏的想法,李茜也将这部分详细解释给医生听。对于骏骏的诉求和想法,大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,这个过程对骏骏来说意义非凡。医生也认同了骏骏的想法,尊重他的意愿。
医生离开后没多久,护士想为骏骏做一个类似腰穿的检查。在近半年,不要说腰穿了,连手指抽血的操作,都需要几个成年人来用力按着骏骏,简单的操作都需要长时间,反复进行。
但今天情况有些不同,骏骏提出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希望的一些方式,护士也欣然同意,就在这样的相互聆听和配合下,骏骏平静地接受了护士的操作。结束后护士都激动万分,找到治疗师说,这太快了,2分钟不到就完成了,一次性做完。
李茜好奇问道,平时要多久,护士姐姐摸着头苦着脸说,至少半个小时以上,都不一定做得完。这样的“效果”在持续的进行中,骏骏回到了“小战士”的状态越来越多。
这奇迹般的转变,离不开音乐治疗师的介入和引导,让骏骏感受到自己性格中的积极资源,被自己的积极特质所滋养,像个领导者一样勇敢冷静地表达自己的心声,被看见、被聆听,与医护团队建立了信任与沟通的桥梁,他重新拥有了对自己治疗的掌控权,勇敢地面对治疗的挑战。
李茜与患儿一起玩音乐放松互动
当期待被唤醒:
孩子们的生命力无法被掩盖
当被问到会选择哪首歌曲来代表她和孩子们的关系时,李茜分享了电影《侏罗纪世界》的主题曲——《Welcome To Jurassic World》。她感慨地说,随电影漫游在恐龙公园里,目睹着不同种类的恐龙复活,听着这首歌曲,心情十分澎湃和震撼,感受到生物本身的非常强大的生命力。
这让她想到那些被困在病房中,经历着不同身心挑战的孩子们,在床旁看每个孩子,他们都无比虚弱,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,但乘着音乐,走进他们的内在世界,那里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毅力。如同电影中的恐龙一样,每个生物都有生命最原始的生命力,是非常强烈和鲜活。
女孩琦琦刚从ICU转危为安,身体虽然虚弱,但想吃的那颗心却无比雀跃。她不能吃水果,恳求妈妈为她切了一盒哈密瓜,抱着盖盖子的哈密瓜躺在床上,笑着说:“吃不到但可以闻。”李茜在琦琦身边,听她聊起各个品牌的奶茶和口味。
“下次你帮我尝尝茉莉奶绿的味道,回来告诉我吧!”琦琦没喝过几次奶茶,但她对喝过的念念不忘,也对新口味充满好奇。她热情地邀请李茜去品尝,期待着下次去医院时,能听到关于奶茶味道的描述。
琦琦按捺不住激动,在妈妈的帮助下起身坐起来,拿起手机点开外卖软件,渴求地划拉着屏幕,计算着离医院最近的蜜雪冰城的距离:“冰鲜柠檬水也好喝!但自己做的就很苦涩。”
“因为没有加冰块和糖浆。”妈妈在一旁无奈地笑着回应。
李茜答应她去尝尝味道,并告诉妈妈,孩子对美食有这么多的期盼是很好的,这是生命力的体现。
孩子们像这样在病床上谈起自己喜欢的美食、音乐、回忆或期待而充满活力的时刻,李茜经历过许多遍。那一刻,他们雀跃、手舞足蹈的样子,充满着能量,忘却了自己正经历着无法吃东西、肚子痛、或者便血、拉稀等等煎熬的过程,音乐响起,即使插着管,也想尝试扭动肩膀;如果没插着管,他们便能站在床边舞蹈……
“所以我觉得疾病没有办法,任何一切都没有办法去掩盖孩子们本身的生命力,就像电影中的恐龙一样,即便它消失了很长时间,可是当在这个音乐当中重现的时候,就是你会看到每一只恐龙的力量。”李茜深情地说。
每一个小朋友都有Ta独特的生命力,无论在最后,生命是否会被疾病剥夺,无论他们身处多么糟糕的情况,在音乐里可以看见并激活他们身上无限的潜能和能量。
如果没有人与他们讨论“自己”,他们可能会很自卑,蜷缩在床上,因为他们头发掉了,没有办法去上学。但和他们接触下来,李茜发现他们比同龄小朋友懂事很多,成熟很多。
病区走廊上的画作
在移植仓病区的特殊空间里,在一段段改编的词曲中,蕴藏着许多不同的交集和故事,音乐治疗师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,搭建起信任与沟通的桥梁,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期待和热爱,家长也感受着同样的力量。
就像李茜所说的,天平的两端需要都有重量,生活才不会失衡。每个人都需要为此去平衡自己的天平。即便在最糟糕的时刻,也有平衡,这每一步的艰辛他们都不会白走,这些经历会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藏,只是要看他们如何看待。